巴瑞特食道症

        在胃食道逆流的文章中出現過好幾次的「巴瑞特食道症」,大家有聽說過嗎?此症會引發食道腺癌的機率很高,讓我們來認識什麼是巴瑞特食道症吧!

        巴瑞特食道症最早是在1950年代由英國一名外科醫師,諾曼巴瑞特先生(Normann Barrett)提出,因此得名。巴瑞特食道跟胃食道逆流有著極高的關聯性,並常常被看做是食道腺癌的前身。臨床統計發現,胃食道逆流在成人間的盛行率近30%,其中大約有5%-10%的患者會進展成巴瑞特食道症。而巴瑞特食道的患者發生食道腺癌的比率約是沒有胃食道逆流者的11.3倍。

巴瑞特食道症是如何產生的❓ 

    胃食道逆流會造成胃酸反覆傷害食道的上皮細胞,使身體不斷進行修復以及細胞增生,造成鄰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,從原本的扁平鱗狀上皮細胞,轉變成柱狀上皮細胞,細胞會有這樣的變化大多是因為食道逆流所引起的。而柱狀細胞中含有許多腺體,會分泌激素以及消化液,導致食道較容易發生癌病變。

哪些人是巴瑞特食道的高風險族群❓ 

➡年齡超過50歲者

➡有5年以上慢性胃食道逆流者

➡體型中央型肥胖(腰圍大,腹部脂肪多)

➡性別部分為男性>女性

➡家族史-一等親中有巴瑞特食道者

➡抽菸者

巴瑞特食道、胃食道逆流和食道癌 這三者之中有什麼關係❓ 

胃食道逆流 容易「誘發」巴瑞特食道症

而巴瑞特食道症容易「病變」成為食道腺癌

換句話來說,胃食道逆流就是巴瑞特食道症的誘發因子,而巴瑞特食道是食道癌的癌前病變

但並不是所有的巴瑞特食道患者都會走到食道癌這一步,即使罹癌了,風險也都不一樣。

那巴瑞特食道要怎麼診斷呢❓ 

        通常會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,也就是胃鏡,並進行切片做病理診斷,目的除了確診之外,也可以評估是否有腸化生(食道內的類腸道細胞)、癌前病變。一旦發現有程度不等的化生不良,都必須要積極的追蹤和治療。在台灣,大部分患者每一年要進行一次內視鏡檢查與切片診斷。

關於胃食道逆流可以看這裡:https://reurl.cc/MXvVML

 

而關於食道癌,之後會有更詳細的文章唷!小編也邀請到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暨超音波室主任 👨‍⚕簡錫淵 醫師,替大家Q&A,敬請期待!